戴冠青,泉州师范学院教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文联委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已出版小说集《梦幻咖啡屋》,散文集《泡茶时光》,论著《菩提树下》《想象的狂欢》《文本解读与艺术阐释》等十余部,发表作品和论文数百万字。曾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理论奖、全国“书香之家”、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榜)等。
“筑梦新中国点赞泉港好“筑梦新中国点赞泉港好”名家作品展示”
“筑梦新中国点赞泉港好”名家作品展示
名作品展示
每一次走进都是新的遇见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山水窈窕,岁月静美。也许王安石的《渔家傲》传达的是他退隐田园后的悠然。但我怎么觉得,这样优美的诗句应该只属于泉港。
是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这个最靠海的地方,我的每一次走进,都是一次新的遇见。
惠屿岛的华丽转身,让孤岛成了旅游胜境;虎石村的开拓进取,让人文气息温暖家园;土坑村的传承发展,让文教雄风绵延至今。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走进中,我用我的脚步,追赶着这片土地腾跃的身影;我用我的眼光,瞩目着新时代新泉港的新气象;我用我的心灵,感知着泉港人砥砺前行的精神风采!
哦,泉港,渔村人的骄傲!你就这样让我魂牵梦绕,心驰神往!
虎石村
虎石村,这名字如此威武,如此大气!
这是一个幽静恬淡的家园。靠海近山,阡陌纵横,虎石溪穿村而过,蜿蜒南下入海。绿野中点缀数座民居,田畴上可见农人挥锄。远处青山如黛,近处蕉叶滴翠。轻风微拂,炊烟袅袅,让人恍若走进了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这也是一个积淀深厚的乡村。沧桑的进士第和旗杆碣依然洋溢着朗朗书风,数百位大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这里还是曾经车马辚辚的古商道,一个个历史悠久的古商号,一座座岁月龙钟的古大厝,朴拙的八角井、大石盘、大石臼和古客栈遗址,以及高高耸立的百年古砖窑炉,无不在诉说着当年海丝之路的商事繁华。
这还是一个新时代的新农村。水泥路宽敞整洁,小广场开阔大气。*氏宗祠华丽转身为文明学堂,农闲时分,村民们涌进学堂看书议事,娱乐休闲,其情融融。虎石戏苑热气腾腾,北管、木偶、芗剧、莆仙戏、逗新娘轮番上演,乡亲们一饱眼福津津有味。虎石公园清新明媚,花草树木正在抽枝展叶,春暖花开时,一片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田畴上绿意盎然,虎石溪流水潺潺,溪滨村道弯弯曲曲,龙行虎步桥横亘两岸,在“龙行虎步”中俯瞰下游,“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家园让人心旷神怡。
虎石溪旁是一条长长的文学漫道,沿着漫道悠悠徜徉,紫红色三角梅掩映中的一块块文学碑刻扑面而来,镌刻其上那一段段美好的诗意文字,书写着虎石村的前世今生,一路阅读,一路欣赏,身心瞬间就氤氲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之中。
也许盘踞村头五百多年的两只明代石虎已随岁月远去,但我深信,它们已深深地植根在村民心中,不然为何,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如此生龙活虎虎虎生威,这个美丽的乡村是如此生机勃勃气象不凡,这里的村民是如此精神焕发活力无限!
惠屿岛
这是一座不足两平方的海岛,静静地浮凸在烟波浩淼的海面,离最近的大陆,也有十余海里的距离。
它显得很超然,原生态似地置身于波浪之上,像远离人间的世外桃源,又像金庸笔下*药师的桃花岛。
它还显得很神秘,在我的眺望中,它像儒勒·凡尔纳笔下的神秘岛,慢慢地从海平线上升起,然后定格在海中央。
这是一个什么世界?让多少岛外人驻足凝望,心驰神往!
踏上海岛时,才发现,它其实很美丽。
岛上岩石奇崛,山林茂盛,白石红瓦的民居点缀其间,犹如童话世界。岸边沙滩细软如绸,渔船错落停泊;海上碧波荡漾,鸥鹭上下翔舞,又像一幅水墨画卷。
它还很丰饶。水天一色间,渔人或驾船远航捕鱼,或忙于网箱养殖作业。岸边,有渔民在兜售刚捕捞的海鲜,一堆堆鱼蟹、虾蛄和海蛇,在筐里篮里和泡沫箱里活蹦乱跳,渔人笑靥如花,手脚敏捷。沙滩上晾晒着海带,一道道如五线谱,徜徉其间,似乎有华美乐章在耳边交响。海风微凉,亲切的鱼腥味飘过鼻翼,身心顿时氤氲在温暖的渔村烟火中。
但我知道,它曾经很沧桑,甚至很孤独,孤独地坐落在海中央,没有电,没有淡水,交通不便,仿佛与世隔绝。数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扶持下,惠屿人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岛上通了电,修了路,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上了先进的电器设备。一条十千伏的线路从空中飞越海峡,连接了陆地和海岛,为岛民们送来了光明;一条粗壮的海底电缆从大海深处直贯海岛,精彩的互联网让岛民们不再闭塞,世界的丰富和博大在他们的眼前豁然打开。
仿佛一夜间,海岛就走进了新时代。假日酒店惊艳矗立,棕榈树别具风情。站在树下放眼眺望,波光粼粼的浩瀚大海涌入眼帘,海面上渔帆片片,鸥鸟翻飞。远处山陵绿树葳蕤;近处沙滩净白如练。白浪里有泳者欢乐戏水,礁石上有渔人悠闲垂钓。游客或登北山尽览海景,或临沙滩烧烤聚餐;或徜徉海边,摸摸螃蟹,捡捡贝壳;或干脆上渔排钓鱼,脚下十余米深的网箱里,鱼儿活蹦乱跳,再蹩脚的垂钓者都会钓到大鱼。
更多人去渔排上吃海鲜,渔排随着海浪起伏,晃晃悠悠,就着小酒,尝着海鲜,鱼虾蛤蟹,海蛇海鲎,现捞现煮,鲜得你胃口大开,不忍释筷。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不时有浪珠儿飞到手臂上、脸颊边,点点清凉沁得你毛孔舒张,身心舒畅,飘飘欲仙啊!
是的,新时代的新气象在这里华美展现。如今,一个集海产品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海岛,让惠屿人生活得安闲而富足。
但惠屿人不会忘记往日的沧桑。那一块青蛙形巨石下的幽深石洞,曾是惠屿先人避风挡雨的栖身之地。从肖厝五祖的那一对母子被迫上岛后,惠屿先民就在岛上胼手胝足辛勤劳动,筚路蓝缕建设家园,一代代艰苦奋斗,一代代开拓发展,荒凉的海岛终于成了美好渔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惠屿人尊崇此石为“圣蛙石”,不时前来祭拜。但我知道,“圣蛙石”是惠屿人的精神象征,它纪念碑似地见证了惠屿祖先栉风沐雨的创业历程,也激励着如今的海岛居民继续砥砺前行。
啊,真想住在惠屿岛上,面朝大海,种海带,吹海风,看看“圣蛙石”……
土坑村
有人说,这里几百年间生活着同一个姓氏的家族,他们缔造出了一个富甲一方的土坑神话。
也许这个神话,演绎的正是数百年前让人惊艳的海丝盛世。
遥想当年,这个海港之滨的刘姓村落,拉起了数支海商船队,从“厦门口市码头”扬帆入海,浩浩荡荡,奔向了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
船队驶过了春秋岁月,驶过了风霜雨雪,驶出了一个刘姓村落的海丝盛世。在那条被时光磨平的石板古街两旁,兀然崛起了“南京布匹商行”“涂山客栈”“洋货海贸商行”“酒坊”等几十座煌煌大气的古厝商行,也崛起了刘端弘、刘端瑜等富甲一方的豪门巨商。
他们的崛起见证了土坑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的富庶则展现了土坑人乐善好施重教兴学的宽广胸怀。
在土坑村南边,我看到了一座规模恢宏的红砖古大厝,这就是人称刘百万的刘端弘故居。让人又一次惊艳的是,这座古大厝开阔的大门口整齐地矗立着十四对旗杆石,可以说,这里的每一根旗杆,都意味着古大厝里走出了一名进士或贡生,难怪这座古厝也叫做旗杆厝。
岁月远去,但静默的旗杆石却无言地昭示着数百年来土坑村的文教兴盛。选青斋、文武管、礼贡书院、三房文馆、三房武馆、五主文馆、横龙武馆、绣花楼学堂等等学堂遗迹,无不在诉说着致富后的刘端弘、刘端瑜及其后人兴教助学扶持村人读书的善行义举。
求学上进之风从此大振,走向世界拓展见识已成村人的自觉追求。那些年里,村中文兴武昌,旗杆卓立,匾额高悬。族谱记载,清代村里金榜题名的文武进士、举人贡生等达七十余人,其中有刘梦超、刘博和、刘建龙等多位进士,有秋甫、吉甫两兄弟同中“双榜进士”,有刘开泰、刘逢泰兄弟及其侄刘希颜“一门同榜三进士”。
这一兴教之风一直绵延至今,让一代又一代的土坑人受益无穷。
也许海丝经济的发展可以让很多沿海村庄走向富庶,但富裕后用心致力于兴教助学培育人才却是土坑人独特的生命追求。
今天,当我穿梭在刘端弘故居前的旗杆石间,轻抚着石上古朴拙重的花纹,突然听见一阵朗朗的读书声从远古传来,越来越近,越来越响,瞬间汇成了一支人文彪炳的交响乐,响遏云霄。
于是我明白了,土坑村不仅创造了让人惊艳的海丝盛世,而且创造了让人惊艳的文教雄风!
年9月20日于寸月斋
总监制
泉港区融媒体中心
运营
泉港广电传媒有限公司
编辑|柯铭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