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常有这样的现象,和孩子约好10点洗漱睡觉,孩子一点睡意也没有,还缠着家长要玩要听故事。带孩子去商场逛街,孩子又哭又闹非得家长买到心意的玩具才罢休。生活中,孩子不听家长的要求,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在学校里不能遵守学校的纪律,老师提出的规则,课间,不遵守和同学之间的游戏规则,我行我素,甚至因排斥规则而发脾气。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家长们往往在抓狂之余也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波动。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没有养成强烈的规则意识,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什么是规则意识呢?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这种意识指孩子能够理解明白,同时也能表达出来,且行动上也会去遵守规则。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这里向家长提出几条建议:
一、和孩子协商,一起制定规则
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可执行性。不然指定的规则过于苛刻,孩子根本完成不了,就不好了。规则一旦制定,就一定要共同遵守下去,不能因为其他事而终止。当孩子或父母没有遵守规则时,就一定要受到惩罚,不能有例外。
二、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
父母平日里做人做事,要言出必行。给孩子制定的规则,父母首先就要遵守,孩子看到父母都严格遵守了,他也会自觉遵守的。而且指定的规则要始终如一,不能朝令夕改、虎头蛇尾。当孩子采取哭闹等方式挑战规则时,家长应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则。当孩子感觉有哪些地方不合理时,可以向父母提出协商,通过家庭会议等方式更改。
三、定期检查,及时表扬和提醒
要形成一种监督和奖励机制,充分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当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就要受到惩罚,不能逃过惩罚;当孩子遵守规则并表现良好时,可以表扬和奖励孩子;当孩子想要放弃或要违反规则时,要及时提醒孩子遵守规则。
四、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则
父母制定规则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特点。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协商着制定规则,削减孩子的抵触情绪,保护他的自尊心。也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则,对他自身有什么好处。我们制定规则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为了羞辱他们的。而且,刚开始制定的规则不能太多,免得孩子完不成。
规则不是目的,而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手段。所以家长也不要过分依赖规则,可以灵活变通,不要让孩子变得讨厌规则。
里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年3月26日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