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雅昌月度年6月策展人影响力榜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

“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6月12日策展人:苏珊·戴维森大卫·怀特“劳森伯格在中国”艺术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6月12日策展人:苏珊娜·珊茨“萨满”苍鑫与NachoZubelzu双人展北京白盒子艺术馆

6月12日策展人:侯瀚如蔡影茜“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广东时代美术馆

6月12日策展人:秦思源周啸虎个展“地上”策展人:鲁明*闫冰同名个展“闫冰”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6月25日策展人: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6月26日策展人:巫鸿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北京OCAT研究中心

▲策展人苏珊·戴维森与大卫·怀特

策展人:苏珊·戴维森大卫·怀特“劳森伯格在中国”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艺术家劳森伯格

策展理念:三十年后的重返中国

时隔三十年,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森伯格大展再次来到中国,展出了其艺术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及《中国夏宫研究》系列作品,同时囊括罕见的记录文献与资料。

▲罗伯特·劳森伯格(?–),《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第联至第联:第联:丝网印刷油墨、丙烯、阳极氧化镜面铝;第联至第联:丝网印刷油墨、丙烯、漆包铝;每联尺寸:.8x.9cm。

策展人苏珊·戴维森与大卫·怀特表示:“此次展览是劳森伯格再次回到中国的一个展览。展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大的作品里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小的部分,只有像劳森伯格这样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四分之一英里画作》这样的宏大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创作时长有17年之久,并处在艺术家整个艺术生涯中间,所以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此作既是对此前创作生涯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还包含了他创造性的思维和对不同材料与技术不断实践的过程。”

▲罗伯特·劳森伯格(–),《〈中国夏宫〉研究》。彩色照片:图像尺寸:66x66cm;版面尺寸:.6x76.2cm。

展览现场:四分之一英里的长卷和对夏宫的研究

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劳森伯格于年起着手创作的《四分之一英里画作》。此作由个部分组成,包括平面的“联”与物体的“件”及环绕式的音频,这部作品包含了劳森伯格创作生涯的大部分元素:早期图像的溶解转印、丝网印刷、混合体,以及“纸板箱”“过剩”系列等。该作长达.3米,创作时长达17年,是一部完美呈现劳森伯格艺术概念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中国夏宫研究》是年艺术家第一次访问中国,在旅途中拍摄的两套彩色照片集,反应了劳森伯格当时所见的中国文化以及他所接触到的中国气息。同时展出的一系列档案与资料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劳森伯格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互动。

▲劳森伯格展览现场

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此次展览是UCCA近9年来举办的最重要的一次展览,想通过此次展览达成的目的有几项:一、让观众与如此重要的艺术家作品近距离接触,拉近人与艺术的交流;二、实现全球性的对话,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劳森伯格这样一位新生代的艺术家以及他对于20世纪当代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三、进一步回顾与演示劳森伯格对公众一种历史推进,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世界格局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近几年随着世界*治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我们需要回顾一些价值观。在此展览中,我们要以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劳森伯格的艺术创新以及他所创造的ROCI组织,在全球化的角度下来理解中国在劳森伯格的艺术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希望能带来一些思考。”

▲劳森伯格展览现场

▲策展人苏珊娜·珊茨(右2)

策展人:苏珊娜·珊茨“萨满”苍鑫与NachoZubelzu双人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苍鑫《巫术中的人工智能系列一.方》综合材料xcm-

这两条龙的形象没有鳞片,象征了人工的部分,象征了地。

▲苍鑫《巫术中的人工智能系列一.方》局部

策展理念:对自然灵力的崇拜

在策展人苏珊娜·珊茨看来,苍鑫与NachoZubelzu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对自然灵力的崇拜——他们是两位萨满。正如NachoZubelzu在他的表演作品《生命旅程》(LifeJourney,)中表明的那样,他以一个外部客体的身份介入自然,体现出西方思维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而苍鑫则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参与着自然,这种道家思想在他的一系列表演-摄影作品中有所体现。在作品《天人合一》()中,艺术家躺在岩石上,身体的阴影和石头融为一体,成为壮阔自然风景中的一部分,不禁令人联想到北宋绘画的构图。

《巫术中的人工智能》呈现出一种终极悖论,即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品在视觉上与《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的相似,与其说是巧合,倒更像是一种反射行为。抑或,它隐喻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不断向西方求索,却最终一次又一次地回归自身文化根源。苍鑫和NachoZubelzu正如磁铁的正负两极,映射了两种艺术传统之间的对立和交集,两条巨龙时而扭打时而相融,这正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风貌,阴与阳的哲学。

▲苍鑫《巫术中的人工智能系列》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两位萨满的“法场”

进入白盒子艺术馆的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苍鑫《巫术中的人工智能系列》,作品由两件大型装置组成。《巫术中的人工智能系列》(-)是中国艺术家苍鑫(年出生)近期创作的新作品。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苍鑫不但是中国当下历史一系列重大社会*治和文化变革的目击者,也是积极参与其中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展出的一对装置,包含了一个可移动的结构,其上两条银黑色巨龙相互咬尾,一条龙有着男性的面孔,另一头龙则有着女性的容貌。作品在外观上与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内《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中缠绕躯体的海蛇有着几分相似,这里的两条巨龙也在方体基座上呈环行姿态扭动。在苍鑫的新作品中,多次出现了并置拼合的形态,如:男与女、人类与动物、人类与机器。

苍鑫对雅昌艺术网说:“萨满就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我和NachoZubelzu的作品气质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在一起做这次展览。我的这两件作品《巫术中的人工智能系列一.方》这两条龙的形象没有鳞片,象征了人工的部分,象征了地。而《巫术中的人工智能系列二.圆》这两条龙的形象有鳞片,象征了原始的部分,象征了天。这两条龙互相吞尾象征了阴阳循环。而在西方衔尾蛇,是一个自古代流传至今的符号,大致形象为一条蛇(或龙)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结果形成出一个圆环(有时亦会展示成扭纹形的自我吞食者。衔尾蛇亦是宗教及神话中的常见符号,在炼金术中更是重要的徽记。现代西方心理学认为衔尾蛇也反映了人类心理的原型。所以东西方对这一形象都有各自的认识。”

▲西班牙艺术家NachoZubelzu《动物迁徙》布上剪纸

西班牙艺术家NachoZubelzu(年出生)的创作与苍鑫的作品构成了相对立的“对话”。在古代中国,龙是象征神秘、力量、与帝王仪式有关的符号,这正与NachoZubelzu的《动物迁徙》()中白色的龙鳞图案表面相呼应。苍鑫装置作品的深色调和使用材料的坚硬质感,与NachoZubelzu作品《雪之伤》()的洁白和精致特质产生鲜明对比。

▲西班牙艺术家NachoZubelzu作品《雪之伤》《雪山》展览现场

Zubelzu的作品《雪之伤》将自然中白色的荒漠转化为感官的能力,以白色的纸圈指向上上的雪花和移动中寻找牧草的绵羊。棕熊的抓痕、树木、山、动物、道路、测绘线条都是其作品中美学的特点,他将自然的力量、美丽和威严转化为抽象的图像。

▲策展人侯瀚如(右)、蔡影茜

策展人:侯瀚如蔡影茜“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展览现场

策展理念:还原“大尾象”

在十多年后,策展人侯瀚如、蔡影茜再次重现“大尾象”展览,汇集了大尾象早年举办的几回展览,将主要的作品按照当年的场地重新构建。在策展人侯瀚如看来,重提“大尾象”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断地提醒作为艺术家,在现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怎么去坚持自己的很独立的做事情和生活思想的方式;还有如何通过独立的角度,去跟周围发生变化的现实,发生有非常直接的联系。“‘大尾象’小组的整个工作,都是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的这种结合方式不是通过一种图像性的方式,而是以一种身体的参与或者一种直接很物理性的参与,这种参与造成的一种附加于这种变化现实当中的另外一种现实,所以‘大尾象’作为一个历史性的小组存在,他们对90年代这段当代艺术的历史贡献很大,同时他们也继续给我们一种很新鲜很有生命力的提醒:在这个时代,继续去做真正的艺术家,这点还是很重要的。”

▲梁钜辉《游戏一小时》行为录像记录14’19’’

展览现场: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

本次展览展出的20件作品涉及装置、行为、影像和摄影等多种媒介,全部基于艺术家方案及纪录资料重建,并在新的空间中再次组合。

走进时代美术馆,伴着梁钜辉“一小时”影像作品直至19层展厅。“一小时”引自梁钜辉年在广州某建筑工地电梯上实施的行为“游戏一小时”,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直接实施作品,大尾象以主动开放的态度演绎艺术家项目的“临时性”。

▲林一林《XX亿零一个III》装置现场

展厅门口,艺术家林一林重演行为《XX亿零一个III》。在年瑞士伯尔尼美术馆的举办的“大尾象”展览上,林一林提出并实施了四个方案,均以《XX亿零一个》系列命名。《XX亿零一个III》显著地综合了林一林之前的几件作品的特点,他用青砖堵住了伯尔尼美术馆展厅原有的门框,留出与自己身体形态相对应的空隙。曾在《块和0块》中出现过的人民币,这次也被带到了瑞士,作为临时墙体的一部分——具备实际流通价值的纸币在伯尔尼美术馆这一机构环境当中彻底“艺术品”化了,作品的完整性得以完好保留。

▲陈劭雄《视力矫正器》视频装置(2台电视,绳子,玻璃片)尺寸可变

陈劭雄在年的“大尾象,联合艺术展”中尝试对《七天的沉寂》所提出的“时间”概念加以进一步探索,而艺术家的在场,被代之以几个日光灯构成的人形。策展人蔡影茜介绍,“出于对都市生活的敏感,陈劭雄将南方城市夜间大排档的荒诞和斑斓带进了展厅,彩色日光灯营造出商品社会大肆贩卖的低廉幻想,而电表则记录着消费主义的闲暇对时间的偷盗。”

▲梁钜辉《进入计划》装置(木板、有机玻璃,镜片,灯管)尺寸可变

▲徐坦《匀速,变速之一》装置(5个黑色灯泡,3张油画,视频)尺寸可变作品由艺术家及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

“没空间”则对应大尾象年在广州三育路14号组织的第四回展,展览标题没有空间来自侯瀚如的建议,既提示了九十年代当代艺术展示空间的匮乏,亦突出了艺术家自发展览的游击性质;“五回展”强调大尾象-年间在不同类型的非艺术空间中组织的五次展览,这五回展构成了本次时代美术馆展览的中心和基础。“较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