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16日
世界蛇日
WorldSnakeDay
7月16日是世界蛇日,全世界的蛇类超级粉都在这一天狂欢不已,以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这一天,有人是爱蛇爱的要命,有人则是怕蛇怕的要死。
说到蛇很多人想到的首先都是“有*,可怕......!恐怖......!恶心...!”甚至有些更为严重到,不能听到“蛇”snake这个词,不能看到有关于任何跟蛇沾边的图片。很多人怕蛇,对于蛇类的恐惧其实更多来源于社会教育和不了解。想想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有几个是被蛇咬伤后危及过生命的人?恐怕没有一个,身边出车祸死亡的朋友到是多少有几个(R.I.P.)这么看来还是汽车更可怕。人们总是认为蛇这个词蛇这种动物是和剧*还有死亡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全世界大约有多种蛇类,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是真正有*的蛇类不到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更别说那些致命的剧*蛇类其实是凤毛麟角,而且它们都生活在野外和人类能接触的机会真算少的,热带地区还相对多一些,因为爬行动物基本都喜欢暖和的地方,南极、北极地区,爬行动物无法生存,更不会有蛇
很多宗教信仰也会对蛇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在印度蛇就是神的象征,在基督教里蛇就是骗亚当和夏娃吃苹果的恶魔
并不是所有人类的恐惧
都是来自本能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
到底怕的是什么
好多怕蛇的朋友我也都问过,我问“你为什么怕蛇?”他(她)们回答几乎都差不多:“说不出来,反正看到就害怕,觉得恶心害怕更不敢接近”,甚至有的朋友跟我说连蛇的照片图片都不敢看我每次听到这样的回答都会思考,那么恐惧和害怕?甚至惧怕的感觉都“离谱”了。那么恐惧的来源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恐惧害怕一样东西分为两种:1,是被伤害过所以恐惧,比如某人小时候被狗咬过被鸡啄过可能长大都会怕狗怕禽类和鸟类,看见遛狗的都绕着走,看见鸡鸭都跑,甚至连鸡肉,烤鸭都不敢吃也不敢直视任何鸟类,小时候被什么样的虫子咬过蜇过长大后就会怕被蜇过咬过那种样子的虫子,小时候心里就留下了阴影。这类“恐惧”很容易理解,恐惧来源于被伤害过惧怕再次被伤害。那么2,是社会教育和思想的灌输,其实这类恐惧更像是洗脑,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典型的羊群效应。所有人都说某某东西恐怖害怕也就会不加思索的跟着一起觉得恐怖害怕,打个比方说:一共就有十个人,九个人都说这东西不好可怕,剩下一个人要是不问个为什么也会被忽悠住一起跟着害怕
中文学名:蛇
英文名称:snake
拉丁学名:Serpentiformes
别称:长虫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亚纲:双孔亚纲
目:蛇目
科:约20多科
属:余属
种:余种
分布区域: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的所有地方
除了南极洲以外,在所有大陆上都能找到蛇的踪迹,在大多数较小的陆地上都有;例外情况包括一些大型岛屿,如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岛、夏威夷群岛和新西兰群岛,以及大西洋和中太平洋的许多小岛。此外,海蛇在整个海洋都很普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等。
蛇类目前已知全球有20多个科,约属,约种,我国大约多种,从10.4厘米长的巴巴多斯线蛇到6.95米(平均长度)长的网纹蟒(有记录最大的网纹蟒发现于印度尼西亚,长14.85米,重公斤),化石物种铁达诺巴(Titanoboacerrejonensis)长12.8米。蛇被认为是从穴居或水生蜥蜴进化而来的,可能是大约在侏罗纪时期,大多数种类的蛇都是无*的,那些有*液的品种主要是用*液杀死和制服猎物,而不是为了自卫。有些蛇的*液足以对人类造成痛苦的伤害或死亡,但比例也是微乎其微。无*蛇要么活活吞下猎物,要么通过收缩肌肉绞杀,杀死猎物。
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的变温动物,因为蛇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蛇类活动的最适温度是20-30℃,在这适宜范围内蛇的生长速度也随气温上升而直线上升。空气湿度对蛇类也有很大影响,一般以50-70%为宜。蛇的活动与外界温度、湿度、光线以及食物密切相关。在这些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性的特性。
当冬天气温开始下降变冷时,蛇的体温则随之下降,蛇体的功能减退。当气温下降至10℃时,蛇停止一切活动,开始进人冬眠。在冬眠期间,蛇不吃不喝,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靠体内积累的脂肪消耗提供能量,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最低需要。冬眠是蛇对低温的适应,也是蛇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遗传特性。野外冬眠时有些品种的蛇往往几十条或成百条蛇聚集在一起,在干燥的洞穴内、树洞内,这样可以升高体温,减少水分蒸发,利于越冬。直到次年春暖花开、外界气温高于10℃时,蛇方能从冬眠中苏醒,开始出洞生活。
当夏天气温高于35℃时,蛇的体温升高。此时,蛇的活动减少,同时会躲在大树下、水池边、阴凉潮湿的地方降低体温,不至于热死。另外,每当夏季天气炎热之时,生活在干燥沙漠里的蛇以及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蛇会躲在树荫下潮湿的地方,一动也不动地进行夏眠。夏眠与冬眠一样,也是蛇类对环境适应的一种遗传特性。
蛇的耳朵已经退化,听觉非常差,它的视觉也很差,大部分种类的蛇只能看见近处的东西。那么蛇怎样能知道附近有没有猎物呢?蛇能靠皮肤感觉来自地面或空气中极细微的振动,它用全身的皮肤代替了耳朵。蛇的嗅觉非常发达,与其它动物不同,蛇的嗅觉接收器官使舌头,而不是鼻。蛇经常将舌头伸出来不停的晃动。蛇的舌头有两根分叉,能吸收空气中微小的气味粒子,分辨出不同的气味。
很多夜行性蛇类眼睛它能在夜间捕捉到猎物,靠的是它眼睛与鼻孔间的颊窝。颊窝就像蛇的红外线接收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温度高低得知猎物得位置。如果将手移近蝮蛇30厘米左右就能被察觉,所以各种蝮蛇能够在黑暗环境里,准确地发现附近温血动物所在的方向和位置,迅速地猛扑过去。因此,夜间在有*蛇出没的地区行走时,应加以注意。各类蝮蛇如尖吻蝮、烙铁头、竹叶青、响尾蛇等,都有颊窝。国外曾有一种称为“响尾蛇导弹”的武器,就是模拟颊窝对热敏感的特性来追踪红外线目标的,很多蟒蛇和蚺蛇也都有颊窝,如绿树蟒,缅甸蟒,红尾蚺等,蟒和蚺的颊窝分布在上唇和下唇周围,即使在全黑无光的情况下也能精准的捕捉到猎物
蛇类在自然界中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蛇类数量的急剧减少,导致鼠类数量迅速上升,鼠害严重,导致疾病流行,粮食损耗,甚至引发水、火灾害,经济损失很大。因此,应重视蛇类的灭鼠作用,因为一条蛇每年可以捕食鼠类-只,它是生物防鼠的重要力量。
蛇类流线形的体形,多种运动方式和功能,以及分叉的舌,敏锐的锄鼻器和颊窝等感觉器官,在仿生学研究上有极大的启示作用。有名的响尾蛇导弹、精密的热辐射仪以及火车、拖船等的分节联动装置,飞机、潜艇等线形设计等,都是从蛇的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中得到启示的。
蛇类属于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群,通过野外调查,并根据其形态特点和它的分布与生态资料,对采集的标本通过制作进行分门别类,从而提供科研和教学的标本。蛇类是环境的指示动物。如在地震预测上,与猫、鼠、狗、猫头鹰等二三十种动物比较,蛇能最早、最敏锐、最准确地作出异常反应。蛇对气压变化的感觉也非常灵敏,观察蛇类的活动变化能及时地作出气象预报。现在,正在研究将蛇类应用到环境监测和缉*检验工作方面
总之,蛇是地球上“大自然循环系统”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物种,无论人类对它们的不了解或者热爱,都是并存的,希望通过后天的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来对它们有更多的了解,而不是传说和迷信以及愚昧无知的想法去看待它们,希望在世界蛇日的今天,你看完这篇文章可以转发,让更多的人对蛇类有正确的认知和了解
HAPPYWORLDSNAKEDAY
看完别忘记转发
想打赏?
请长按下方图片
·转载通告·如果您对文章内容感兴趣,想转载至您的